問答釋疑

2025.02.06
唯識學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2025.02.03
你在修一個法門,如果你只是想生善,生起善根,依法就可以了。但是你要破惡,你要對治你心中的遮障,那一個有明瞭性的善知識就非常重要了。為什麼呢?
2025.01.30
如何從唯識的角度觀察「緣生性空」?
2025.01.27
既然在娑婆世界我們很難跟光明長時間在一起,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經常不離大光明的善知識的攝受呢?
2025.01.23
如何掌握唯識學的綱要?
2025.01.20
我們在娑婆世界流轉最大的困擾是什麼?
2025.01.16
我們心識中的盲點是什麼?
2025.01.13
假設我們今天在娑婆世界繼續流轉,那麼我們要跟聖人在一起,要親蒙聖人的教化,只有哪兩種情況?
2025.01.09
我們心識中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2025.01.06
一個往生的凡夫跟十方世界的大菩薩聖人,到了極樂世界是怎麼相處的呢?
2025.01.02
能所之間,誰是重點?
2024.12.30
佛陀為什麼要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2024.12.26
唯識學的大忌是什麼?
2024.12.23
當我們對名號的功德生起信心以後,第二個要做的就是要發願。那麼,我能夠真實地相信就好,為什麼要發願呢?
2024.12.19
第六意識的迷悟如何判斷?
2024.12.16
這句佛號到底能夠對你產生多大的滅惡生善的功能,為什麼決定在每個人心中的信心?
2024.12.12
為什麼做人時是轉變生命的最大機會?
2024.12.09
淨土法門整個修行的重點,就是要你能夠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麼怎麼能夠一心歸命呢?
2024.12.05
業是誰造的?又是誰主導方向的?
2024.12.02
現在佛教界是眾說紛紜,各說各話,那如何找到一條自己的路?如何把祖師的東西,把這條線接到自己的生命當中?
2024.11.28
往生的關鍵是什麼?
2024.11.25
《佛說阿彌陀經》是一部相當重要的經典,尤其對眾生的幫助更是殊勝,請問為何在五百結集的時候沒有結集出來,而是在佛滅度以後才由部派中展轉傳出?一位淨土的行者,對於他人的質疑應該如何解釋(三)?
2024.11.21
是什麼決定佛號能否到達淨土?
2024.11.18
《佛說阿彌陀經》是一部相當重要的經典,尤其對眾生的幫助更是殊勝,請問為何在五百結集的時候沒有結集出來,而是在佛滅度以後才由部派中展轉傳出?一位淨土的行者,對於他人的質疑應該如何解釋(二)?
2024.11.14
如何處理生命的盲點?
2024.11.11
《佛說阿彌陀經》是一部相當重要的經典,尤其對眾生的幫助更是殊勝,請問為何在五百結集的時候沒有結集出來,而是在佛滅度以後才由部派中展轉傳出?一位淨土的行者,對於他人的質疑應該如何解釋(一)?
2024.11.07
凡夫造業有哪兩種差別?
2024.11.04
極樂世界為彌陀一期的應化示現,當他的因緣結束以後,如果眾生以臨終十念稱名,佛要如何酬答本願?
2024.10.31
若要了生死,第六意識最重要的功課是什麼?
2024.10.28
「我在娑婆世界歷事鍊心」,如果你是一個生死凡夫,你沒有資格講這句話!為什麼?
2024.10.24
第七意識是如何影響第六意識的?
2024.10.21
為什麼我們修行要選擇環境?
2024.10.17
自我意識是怎麼來的?
2024.10.14
為什麼不能夠用聖道門的名相來為淨土法門判教?
2024.10.10
如何利用「恆轉如暴流」的特點引導生命?
2024.10.07
在娑婆世界成就不退轉與在極樂世界成就不退轉有什麼差別?
2024.10.03
如何理解阿賴耶識恆常相續的功能?
2024.09.30
這個不退轉的內涵有哪些?
2024.09.26
凡夫對人生的觀察和佛法的因緣觀有何不同?
2024.09.23
佛陀為什麼勸我們發願往生淨土?
2024.09.19
凡夫臨命終時,八識的表現如何?
2024.09.16
信心如何才不會偏差?
2024.09.12
如何理解第八識「受熏持種」的作用?
2024.09.09
我們在建立信心的時候,要避免哪兩種偏差?
2024.09.05
我們的心識是如何被「境界風所吹」
2024.09.02
同樣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果地功德的受用有沒有差異(二)?
2024.08.29
如何做到性相圓融?
2024.08.26
同樣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果地功德的受用有沒有差異(一)?
2024.08.22
佛法中,經典與註解的不同說法是否矛盾?
2024.08.19
我們如何來建立對極樂國土果地功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