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簡介
下載專區
聞法次第
問答釋疑
法寶結緣
最新消息
護持學苑
繁/簡
繁體
簡體
首頁
下載專區
下載專區
正見基礎
×
正見基礎
修行以建立「正見」為先,
佛法的一切功德、無量無邊的善法,都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
唯有以正見為依歸,才能使令自己在正確的信解中,努力改過、積極修善。
三世諸佛因地的修學過程,也是由正見的引導,啟發正行,而成就佛果。
有了正確的知見,才能明辨什麼行為是值得讚歎,什麼行為應該呵責,縱然無法馬上做到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內心已經有了正確的善惡準則在引導,修行才不會走錯方向偏離正道。
所以,
當我們有心學佛,開始修行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養佛法的「正見」,此為
第一要務。
聞法儀軌
佛法修學概要
靈峰宗論導讀
佛遺教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
修道宗範
菩提心修學述要
持戒為本
×
持戒為本
很多人都會認為,學佛不一定要去受戒,只要多做好事就可以了。
其實「持戒」跟「修善」二者在內涵上完全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那麼到底「持戒」跟從事「慈善事業」最大的差異在那裏呢?
「持戒」乃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警覺」功能,它是修行的推動力!
當我們這一念心跟人事接觸,受到外境的刺激,心中便會生起煩惱。一般人,遇到染汙的因緣,就隨它去,要發脾氣,就發脾氣,要起貪欲,就起貪欲;但是持戒的人,他在煩惱活動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自我警覺」的功能,內心自然會產生一種抗拒的力量,告訴自己:「不可以!我不能這樣做!」,也就是在造惡之前有「防非止惡」的作用。萬一你控制不了,你還是去造作,事後也會產生「增上慚愧」,你一定會向內自我反省,尋求懺悔。
所以,持戒對我們的生命,有極大的影響力:
一個是事前的「防非止惡」,減少過失;
一個是事後的「自我反省」,發露懺悔。
當你開始持戒,你的生命也就開始轉變了!
藉由如法的持戒、發願,使令我們的心,轉成一種清淨心,不再墮入無明妄想,讓惡習漸漸消除,此時成佛之道,算是成功跨出第一步了!
皈依的意義與方法
受戒須知
懺悔法門
五戒修學述要
瑜伽菩薩戒本講表
菩薩戒修學法要
止觀禪修
×
止觀禪修
所謂的修「止」,就是止息一切妄念;修「觀」,就是觀察一切真理;
「止觀」通於一切法門,任何一個修行法門,都不能離開「止觀」。
解脫煩惱最重要的法門,就是「止丶觀」二法。
天臺智者大師說:「『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
「止」是降伏煩惱的開始,而最終的斷除煩惱就要靠「觀」。
修「止」可以將我們的煩惱降伏住,讓它不現行,但是並不能完全把煩惱拔除凈盡,
就好像如石壓草,根還在,則「春風吹又生」。
所以必須修「觀」,透過仔細思察人生的真相,才能徹底地把煩惱斷除。
而「止」與「觀」彼此不可互離,如鳥雙翼,車之兩輪,二者相輔相成,方能契入佛道。
當然,我們修習「止觀」的目的,就是為了折服我們現行煩惱。
若能息滅煩惱,輪轉生死的業力自然得以息滅,而證得解脫。
因此,這種止觀的實踐,是任何行者,走在菩提道上,所不可或缺的修持法門!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八識規矩頌直解
唯識三十頌 直解(淨律學佛院)
天台教觀綱宗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唯識學概要
大乘般若
×
大乘般若
「般若」就是「智慧」,三世諸佛都是因為證悟般若智慧,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經典上說: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能出生諸佛。
《大般若經》也指出: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
大乘菩薩以般若智慧作為六度的上首, 更加顯出般若在菩薩道上的重要性。
一個初發心的菩薩,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首先一定要有般若智慧,唯有了知諸法實相,
才能突破一切的障礙與困擾,不退失菩薩誓願。
藉由般若的引導,其他的五度—布施丶持戒丶忍辱丶精進丶禪定,才能圓滿成就,
所以般若智慧是菩薩道之前行!
攝大乘論講表
大乘起信論講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修學法要
梵音楞嚴咒心
楞嚴咒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讀誦版(個人自修)
法華經讀誦版(團體共修)
會歸淨土
×
會歸凈土
佛法的修學跟世間的學問,有所不同。
世間的學問是一種學術研究,你的心會不斷地向外去追求,追求的結果,
只能獲取一些專業的知識,並不能產生「滅惡生善丶離苦得樂」的效果。
而佛法的修學,是一種宗教性的修學,透過佛法的修學,
便能改造我們的生命,使令我們從雜染痛苦的果報,轉變成清凈安樂的果報。
這種改造生命的修學方法,有二種選擇:
第一種「聖道法門」,就是在「娑婆世界」繼續流轉受生,繼續修行。
第二種「凈土法門」,是藉著持名念佛的力量,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如果是選擇自力的「聖道門」,必須完全靠自力勤修戒定慧,斷惑證真,方能了生脫死;
不息滅貪瞋癡煩惱,絕對不可能出離三界。
所以古德稱為「難行道」,「譬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只要稍微放逸丶懈怠,便墮到三惡道去,那就很苦了。
如果是選擇他力的「凈土門」: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的加持,
只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便可往生凈土。
在助道因緣特別殊勝的環境下,不離念佛丶念法丶念僧,毫無障礙的修行,
當然就能夠很快成就佛道,所以蕅益大師說:「譬如順風之舟,疾到岸矣。」
它的特色就是──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不用經三祇百劫艱遠苦行,
所以古德稱為「易行道」。
這是在所有大乘佛法當中,找不到的特點,也是我們凡夫最直捷丶最穩當的修行法門!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佛說阿彌陀經導讀(義德寺)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淨律學佛院)
淨土十疑論導讀(義德寺)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導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導讀
淨心與淨土
唯識與淨土(義德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美國)
禪觀與淨土 一、基礎篇(台北)
禪觀與淨土 二、觀照篇(台北)
禪觀與淨土 三、念佛篇(台北)
禪觀與淨土 四、往生篇(台北)
專題講座
×
楞嚴經修學應用(正見篇)
如何為往生做準備(淨律學佛院)
2015年新春開示
淨土念佛與大乘教觀(義德寺) New !
實修專區
×
佛學問答
梵音往生咒教唸
日月同輝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三十五佛大懺悔文
念佛一支香
誦持楞嚴咒的功德與方法
拜佛教導影片
拜八十八佛的意義
六字拜佛聲音檔
梵音楞嚴咒心
楞嚴咒
淨土行願禮懺門
《法華會義》摘要區
譬喻品
信解品
藥草喻品
授記品
化城喻品
五百弟子受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
法師品
見寶塔品
提婆達多品
勸持品
安樂行品
從地涌出品
如來壽量品
分別功德品
隨喜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
常不輕菩薩品
如來神力品
囑累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音菩薩本事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陀羅尼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
大乘止觀與念佛法門
《觀經妙宗鈔》之念佛法要
一心三觀與念佛法門
導師簡介
下載專區
聞法次第
問答釋疑
法寶結緣
最新消息
護持學苑